普洱江城:书写民族团结兴边富民新答卷
“普洱市要发挥优势,找准路径,埋头苦干、艰苦奋斗,努力建设成为绿色经济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国际生态旅游胜地。”一直以来,普洱市江城县始终坚持把带领边疆群众奔小康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首要民生工程,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生态优势、民族优势,着力在“固边、强边、筑边、活边、兴边、护边、安边、睦边”上下功夫,聚力打造兴边富民示范区。全县呈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边境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的良好局面。
党建引领聚合力实现“组织固边”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越南、老挝接壤,国境线长183公里,素有“一城连三国”之称。
江城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凝聚边境治理合力。江城县委认真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严格按照班子集体“不松手”、主要领导“不放手”、班子成员“不缩手”的规定动作履行职责,种好“责任田”,守护“主阵地”,持续构筑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通过实施“基层党建推进年”“基层党建提升年”“基层党建巩固年”“基层党建创新提质年”,扎实推进边境基层党组织建设。
“万名党员进党校”实现全覆盖,村(社区)“两委”班子选优配强,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全面达标,48个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均超过5万元,“双整百千”四级联创工作常态化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全面达标,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通过打好“思想筑边、组织固边、先锋戍边、富民兴边、帮扶强边、共建稳边、和谐安边”组合拳,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基本建成,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机制不断完善,各类破坏活动及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防范和打击。
发展县域经济强根基实现“富民强边”
江城县始终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首要抓手,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面对蝗虫、草地贪夜蛾等灾害的严峻考验,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十三五”以来,全县县域综合实力得到显着提升,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8亿元,与“十二五”末相比增加20.16亿元,年均增长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4亿元,年均增长8.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8.92亿元,年均增长8.0%;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1953元和11879元,年均增长分别为7.6%和9.5%。全县经济发展不断提速,民生福祉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完善基础设施筑保障实现“强基筑边”
江城县始终坚持基础先行,大力推进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利用国家和省、市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兴边富民行动专项资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等,全力推进边境道路交通、水电能源、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下大气力积极谋划和推进实施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建设项目。
其中,沿边高速和思江高速等一批“外联”高速公路进入建设阶段,“内通”农村公路实现历史性跨越,路网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稳步推进集农业灌溉、人畜饮水、工业供水于一体的中(小)型水库以及“五小”水利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应急抗旱饮水设施,水利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改造升级城乡电网,供电质量全面改善;深入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和城乡增减挂钩项目,实现了耕地提质增量与政府增效增收双赢目标;光纤宽带等信息化建设加快,逐步迈进5G新时代。
江城县扎实开展“美丽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和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县城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功能布局更加合理、城市品质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大为改观,边境乡(镇)、边境村(社区)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不断提高。
扩大对外开放促合作实现“开放活边”
江城县充分发挥“一城连三国”的特殊区位优势,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和层次,用好用活党中央、国务院赋予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优惠政策,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中老越三国边境商品交易会”等品牌活动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已成为推动江城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加速了中、老、越三国经贸、文化、体育、旅游、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大力推进通关便利化,扩大进出口贸易,促进边民互市。 202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1.36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32%。勐康口岸扩大开放通过国家验收,勐康口岸进境粮食、水果海关监管场所、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项目有序推进。目前,勐康口岸功能更加完善,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 2020年,勐康口岸出入境人员2.87万人次、进出口货物3.44万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外交工作方针政策,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充分发挥与老挝、越南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商缘相通、文缘相融的优势,主动与老挝、越南周边国家的边境省份开展交往合作,借助各项双边合作机制,形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积极开展中老、中越边境地区缔结友好村寨、友好乡(镇)工作。江城县曲水镇与越南勐念县箐头乡、莲上乡缔结为友好乡(镇);江城县康平镇勐康村与老挝约乌县约乌村、江城县勐烈镇牛倮河村与老挝约乌县马犁头村缔结为友好村寨。中老、中越边境地区友好村寨、友好乡(镇)的缔结,有力维护了两国边境和谐稳定,为创建友好、和谐、发展、繁荣的边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厚植产业增后劲实现“产业兴边”
江城县立足资源优势,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把发展产业作为固边、兴边的重要支撑,巩固提升水稻、玉米、橡胶、茶叶、咖啡、甘蔗、畜牧业等7个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坚果、水果、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坚持产业进村、覆盖到户,持续稳步推进农村产业发展。
“十三五”以来,共投入支农、惠农资金14.25亿元,发放涉农补贴1.46亿元,投放支农贷款22.57亿元。 2020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3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39.4%。培育龙头企业15家,巩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22个,认定家庭农场47家。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7个,认证有机茶园19090亩、咖啡园2218亩;澳洲坚果种植面积突破30万亩,获云南“十大名果”称号;启用“江城黄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发布“江城黄牛品种”地方标准,系列产品不断开发并投向市场,建设高标准农田4.3万亩,建成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县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110万亩,实现人均有12亩的产业基地。
强化生态文明建家园实现“生态护边”
江城县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划定城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严格施工扬尘管理,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和245辆黄标车;深入推行河(湖)长制,关停非法采砂点71处,清理非法养殖网箱4066平方米,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制度;化肥、农药施用实现减量增效,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100%。
完成生态红线划定和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有序推进,生物多样性得到较好保护,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33.31平方公里,累计退耕还林还草3.7万亩、人工造林34万亩,管护生态公益林76.65万亩,停伐保护天然林132万亩,兑付生态补偿金3.88亿元,森林覆盖率达76.86%,成功创建3个省级生态乡(镇)、3个“森林乡村”,成为全国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县。
织密边境防控网固维稳实现“和谐安边”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江城县始终把维稳安边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在民族团结、平安创建、强边固防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对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立足实际发挥基层党组织守土固边作用,深化“爱民固边”工程创建,并以“爱民固边”模范村为载体,推进边境“军民共建、爱民固边”创建活动,拓展“警地共建”成果,大力推广“联防联控”“联包联保”等经验做法,警地党组织同频共振,确保边境平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坚决筑牢边境疫情防线,加大物资储备和保障力度;加快物理隔离设施、应急隔离点、临时管控点、医学观察隔离点和“智慧边境”等物防、技防设施建设;有序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完善新时代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作用,严打跨境违法犯罪,确保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有效。抓好矛盾化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交通、消防、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打好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强化组织,内外联动,全面宣传,摸排整治,全面打击整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有力地打击震慑黑恶势力犯罪,有效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族团结心向党实现“团结睦边”
江城县始终将维护民族团结和实现边疆稳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始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总要求,大力弘扬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突出“一城连三国”边境民族地区团结和谐,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从加强组织保障、政策支持、项目支撑上下功夫,合力做好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繁荣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培养、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等创建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维护了边疆的和谐稳定,并在边境线上开创了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书写了民族团结一家亲、互帮互助同进步,边境一线繁荣稳定的兴边富民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