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小项目影响巨大

时间:2024-02-18来源:中国日报浏览:2,434

以其“小而智能”的理念

中国正在向其他国家提供援助

中国农业专家王学民(左)与当地工作人员在尼日利亚农场考察自主研发水稻品种的生长情况。[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今年5月,眼科医生赵剑锋和同事们顶着酷热、设备有限、语言不通等困难,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用两天时间为118名斯里兰卡患者进行了免费白内障手术。

他们的工作是“光明行动”活动的一部分,该活动是中国于 2014 年启动的一项医疗援助项目,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患者恢复视力。

云南省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赵女士表示,许多斯里兰卡人因长期暴露在阳光和强紫外线下而患有白内障等眼病,而他们缺乏足够的医疗资源来治疗。

他解释说,如果有合适的设备,手术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成功率高,效果立竿见影。

赵说:“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是治疗后我们为患者取下纱布的那一刻。”“我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着微笑。他们向我竖起大拇指,与我握手并拥抱我。”

68岁的白内障患者、斯中社会文化合作协会会长因德拉南达·阿贝塞卡拉(Indrananda Abeysekara)在手术后恢复了视力。她表示,愿意作为光明行动大使,在当地社区倡导光明行动。

赵先生已六次参加医疗援助项目,在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进行手术。

“当一位缅甸女士感谢我让她再次过上正常生活时,我深受感动,”他说。“她说她有机会重返工作岗位并再次享受社交生活。”

昆明市医院院长、医疗队领队曾忠表示,此次手术不仅救助了白内障患者,也提升了当地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

他说,过去八年里,该医院已八次参与该援助项目。

曾庆红表示,“光明行动”是云南人道主义援助的重点公益项目,不仅体现了中国帮助欠发达国家人民的意愿,而且对促进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和医疗技术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也是民间外交的生动典范。

该项目是中国众多小规模民生救助项目之一,也被称为“小而精”项目。

此类项目的方法更有针对性,并由小额贷款资助。其中包括菌草种植援助计划;将卫星电视网络引入非洲村庄的项目;鲁班工坊是一项职业培训项目。

自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提出要把民生工程优先用于对外合作以来,这一理念成为中国援外界的热门话题。

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罗照辉在10月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1年以来,已实施200多个小而精项目,预计已惠及数百万人。

罗说,该机构的目标是启动 1000 个项目,这是习近平在 10 月份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的想法。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义伟表示,与大项目不同,小项目的参与者更加多元化,涉及政府机构、海外中资企业、民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 -政府组织。

中国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孙天舒在文章中写道,“小而精”项目重点关注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实现更好的发展,为参与国人民带来外交和经济利益。 。

她写道,“小”表示项目成本低、范围小,而“聪明”则指效果,例如改善民生、增强对社会的影响。

孙补充说,此类项目的成功在于受到人民的欢迎并被视为国家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中国医生赵剑锋在斯里兰卡进行白内障手术。[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解决困难

云南省凭借区位优势,于2022年启动了“手拉手”公益项目,通过小而精的项目,向老挝、柬埔寨、缅甸、马尔代夫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提供援助。和斯里兰卡。

两年来,已在17个国家启动了92个项目,惠及超过260万人。这些项目提供了医疗援助和安全饮用水、安装节能路灯、升级农村道路以及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近年来,在老挝投资经营26年的云南建投控股集团,已在老挝开展了11个小型援助项目,包括修建篮球场、为学校提供净水设备、安装路灯等。为农村捐书。

该公司老挝海外项目负责人张友佐回忆起他参观过的偏远山村没有路灯、幼儿园教学设施陈旧破旧的情况。

“村民晚上出去很困难,幼儿园也无法满足孩子们的教育需求。”他说。

为解决老挝人民的实际困难,该公司在乌多姆赛省的两个村庄安装了70盏太阳能路灯。

该公司还向乌多姆赛一个村庄的幼儿园捐赠了课桌、椅子和书架等设备。

张说,这些项目及时解决了日常挑战,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和就学条件。

“我记得项目交接时,当地村民自发为我们准备了饭菜,以表达谢意。纳莫代的一位村民告诉我,有了路灯,他晚上不再需要在黑暗中行走。”

“收到这样的反馈让我感到自豪和荣幸。”张说,并补充说,26年的建设努力是值得的,当地人民对他的公司所做的工作表示真正的赞赏。

云南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王宇表示,“手拉手”项目结合当地实际,见效快、实实在在,可复制推广。并进行推广以满足其他领域人们的需求。


她说,这些项目由于强调解决人们眼前的问题而受到广泛欢迎。

也增进了云南与周边国家人民的互信,增进了人文交流。

一名中国医生在斯里兰卡进行白内障手术前与患者交谈。[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可持续的帮助

2022年底,中国援尼日利亚农业示范中心在首都阿布贾投入运营,旨在提升非洲国家农业生产力和发展水平。


尼日利亚中心是中国企业建成后第一个援建项目,让中国的投资和专业知识继续发挥作用,产生经济效益,促进尼日利亚农业可持续发展。


示范中心经理王云表示,示范中心旨在通过技术转移,寻找适合尼日利亚农业发展的项目,促进中国农业产能优势向尼日利亚转移。


“示范中心的运营也有望促进中国绿色农业西非有限公司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定位于“绿色农业西非”。中非农业发展合作伙伴。


该公司共有49名员工,其中9名来自中国,40名来自尼日利亚,已在示范田种植水稻、玉米、蔬菜和蘑菇等农作物,一条水稻加工线也已投入使用。


该公司的中国专家还在中心为当地农民提供培训。2023年,该中心为当地75人次提供了水稻技术和花生加工培训。


中国农业科技专家王学民表示,他向尼日利亚民众传授了水稻种植、育种技术、土壤肥料科学、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等现代农业技术。

王学敏在尼日利亚从事农业援助工作已有20年。“2003年,当我第一次踏上非洲的土地时,我没有想到我会与这片大陆产生如此深厚的联系,”他说。


王学民说,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农业机械缺乏,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


当时作为中尼“南南合作”农业项目技术专家,王学敏向尼日利亚农民介绍了脱粒机、砻谷机等中国基本农具。


王学民立足本土,深入探索家乡的农业环境,试图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攻克农作物种植特别是水稻技术方面的各种挑战。

经过多年的种子研发,2017年,王和同事成功培育出高产水稻品种GAWALR1。其产量比当地最受欢迎的水稻品种高出约 30%。


他说,由于种子质量好、产量高,受到尼日利亚农民的广泛认可。


他补充说,该品种经过五年多的推广和种植,使尼日利亚的水稻产量增加了超过200万吨,惠及至少20万户家庭。


为了更好地培养当地农民,王根据自己二十年的经历,编写了一本近70页的教科书。他说,一切都是关于如何处理实际问题。


“我指导的学员分散在尼日利亚各个稻米产区,”他说。


王学敏说,他计划再在非洲工作5到10年。


“我希望充分利用示范中心,不断创新我们的农业技术,以适应当地不断变化的生产环境。”他说。


他表示,他还将在非洲大陆推广农业机械,开发更多优质品种,并加大培训力度,让更多当地人掌握必要的技术技能。


他说,目标是从源头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对该地区产生可持续影响,促进长期粮食自给并改善当地社区的生计。


“此外,我们也希望利用示范中心的平台,支持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促进中非农业合作。”中心经理王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