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

时间:2022-11-27来源:云南省科技厅浏览:3,850

黝黑的皮肤、宽大的脸庞、魁梧的身形,今年41岁的尼日利亚人查尔斯有着非洲人的鲜明特征和长相,外表看似粗犷的他却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从事一份及其精细的科研工作——动物遗传学研究。多年来,在中国,在云南,查尔斯不仅是一位硕士研究生导师、一位外国科研专家,更是中非科技交流合作的一名友好使者。

2011年,查尔斯来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攻读遗传学博士,四年后,他顺利取得博士学位。正当查尔斯对未来的发展去向摇摆不定时,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计划的一份研究基金向查尔斯抛来了橄榄枝,他留在了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工作,担任助理研究员。而在2017年,查尔斯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政策让查尔斯安下心来,在云南开始了自己的科研生涯。

查尔斯的研究方向是非洲家养动物的系统发育,利用非洲家养动物资源开展动物遗传学研究、适应进化以及与人类迁徙的关系。在他看来,自己虽然身在远离非洲的中国,但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却深深吸引着自己。 “云南的生物物种非常丰富,尤其是哺乳动物和鸟类,这些丰富的物种和非洲也有一定的关联性,为我的科研工作带来了很多的资源条件,这也是云南吸引我的原因。”查尔斯告诉记者。

除了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的身份,查尔斯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他还承担着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的研究项目,承担着中非科研合作、交流的任务。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是中国科学院成立的境外科教机构,而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正是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的核心参与合作单位。


谈到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查尔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他告诉记者,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在中国昆明、武汉以及非洲的肯迪尼等地都设有分支机构,双方在人员互访、标本采集、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一系列深入的合作。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计划,不仅能增进中非科研、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也能促进像我们这样的中非青年科研人才快速成长。

正是有了这样的合作平台,查尔斯得以采集到大量非洲动物的标本,并在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建立标本库,通过基因提取,查尔斯和他的研究团队对中国、非洲的野生动物、家养动物从进化,到与人类迁徙的关系进行比对研究,进而分析出它们之间的关联性。经过几年扎实、深入的研究,查尔斯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共有20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他还在多个国际知名的学术论坛、会议上发表演讲。

从科研工作起步,查尔斯也慢慢开始承担研究生的指导培养工作。他的学生不仅有中国的,也有来自他的家乡尼日利亚的,同时,他也会配合张亚平院士共同指导学生。用查尔斯的话说,科研工作给他带来了成绩,而培养出一个个优秀的学生,则是他最大的收获。 “相比研究,我更喜欢指导学生,看着他们一个个取得研究成果,我非常有成就感。”查尔斯说。

而谈到在云南的生活,查尔斯直言,刚到云南时自己一时很难适应,语言、饮食、交通等对他都是不小的挑战。 “我感觉云南话一点都不像我所学的普通话,我无法听懂,饮食也不习惯,在街上我还会迷路。”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由于研究工作繁忙,查尔斯还没有机会去云南更多的地方,但他到过大理,游览过洱海,也去过澄江抚仙湖。醉虾、石锅鱼和宜良烤鸭是他认为最美味和独特的食物。科研工作闲暇之余,他也会去健健身、看看电影,和外国朋友们一起参加聚会。


在逐渐适应新的环境后,查尔斯说,这里的一切都很完美! “人们特别友好,我也喜欢上了这里的食物,云南是个好地方,气候宜人,我在这里的生活很舒适、很放松。”他说。

对查尔斯来说,长期以来能在云南顺利的工作、生活,离不开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帮助,更少不了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疫情之前,查尔斯的家人会时常来云南和他团聚,但在疫情之后,家人们无法来到云南,他们之间只能通过视频和电话的方式彼此问候。 “我在云南的居留许可得到了云南省科技厅的帮助。我的女儿出生在昆明,由于语言不通,当时研究所还专门派人到医院帮助我们沟通对接,我非常感激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为我做的一切,这里就是一个大集体、大家庭,研究所给了我家人般的温暖,我已经把这里当成自己的一个家了!”查尔斯说。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转眼间,查尔斯的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计划还剩下两年时间。但查尔斯说,未来,不论去到哪里,他都会始终和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保持紧密的合作研究关系,因为,这里早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云南是我的第二个家,这里气候宜人、生物多样性丰富,这些足以让我爱上云南,我会继续为中非科技交流合作做出自己的贡献。”查尔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