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尔

时间:2022-11-27来源:云南广播电视台浏览:4,430

2016年,克莱尔在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获得古生物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生代恐龙的形态学、支序系统学及生态学。 2017年到2018年曾先后担任博物馆助理教授、巴黎霸王龙展科学顾问、香港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恐龙生态学慕课科学顾问等职务。 2019年3月,克莱尔来到具有“古生物王国”之称的云南,在云南大学脊椎动物演化研究院开展自己的博士后研究。云南省及其周边省份、相邻国家赋存古脊椎动物化石资源,且具有重大科学意义,一直被国内外科学界和媒体高度重视。云南大学脊椎动物演化研究院立足地域地质资源优势,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定位建设云南省自己的脊椎动物学演化研究中心和自主创新中心。从那以后,这位法国女孩的脚步遍及云南深山,和云南的侏罗纪恐龙化石结下不解之缘。


古生物学传统研究遵循“化石-观察-对比-结论”的过程,从野外采集化石标本,然后观察化石形态,再将这些形态信息与其它类群化石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完成研究。为了完成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寻找化石环节,常年野外考察、风餐露宿是克莱尔的日常,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在看似没有生命的化石中用心聆听生命的声音。云南大学从工作和生活方面提供的条件、给予的关心,让这位身在异国他乡的女孩可以继续埋首研究云南的恐龙化石,顺利完成野外科考工作和博士后科研工作。

2020年,经过前期的积累,克莱尔和研究团队有了重大发现,她们在云南省易门县发现一个蜥脚形类恐龙新属新种,命名为易门彩云龙。彩云龙的标本包括部分头骨、椎体和较为完整的前肢及肩带、腰带部分,尽管化石并不十分完整,但根据许多解剖学特征,并通过支序系统学分析,确认彩云龙属于蜥脚形类,且位于该类群的基干位置,较云南目前已知的大多数基干蜥脚型类更为进步。通过研究她们还发现,彩云龙的前肢并不适合支撑自身运动,这表明彩云龙多数情况下极有可能是双足行走的。


在克莱尔看来,云南的侏罗纪恐龙化石材料非常丰富,而且已经发现了很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化石,是研究蜥脚型类演化的最佳地点之一;易门彩云龙的出现增加了中国早侏罗世恐龙的多样性,它的牙齿形态显示了基干蜥脚型类恐龙植食性特化的演化机制。

接着,2021年,克莱尔和云南大学的科研团队研究了一个产自禄丰早侏罗世的基干蜥脚型类恐龙幼体化石,并对标本进行了骨组织学研究,发现标本正处于个体发育早期阶段,年龄为3岁左右,体长约1.7米,该幼体化石的牙齿呈叶状,是一类植食性恐龙,食物以蕨类和松柏类为主。目前云南禄丰恐龙动物群有11个蜥脚型类有效属,但这个标本不属于任何已知属种。该项研究还首次对禄丰“红层”的年代学、生物地层等资料进行了整理,禄丰组属下侏罗统,距今约2亿年,目前是云南省中生代含化石最丰富的地层单元。

除了基干蜥脚型类恐龙,云南一兽脚类足迹点也引起了克莱尔的研究兴趣。研究发现,这是目前云南最大的兽脚类足迹点。对这些足迹进行形态学研究,并探讨潜在的造迹动物及古环境,为云南兽脚类恐龙多样性、行为以及地理分布等问题提供丰富的证据,对研究云南地区的古生态具有重要的价值。


“云南的山特别的美丽,我也非常喜欢待在云南的山里。”来到云南之后,这里丰富的化石发现,不断充实着克莱尔的研究,但对于这位美丽的法国女博士来说,哪怕只是在寻找化石的路上,云南都是山水如画。


普通人眼里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对于古生物学者来说也许正是携带着远古密码的“宝贝”,从化石的形态得到信息,再通过这些信息获取研究结论。科学研究过程也许没有那么浪漫写意,科研工作者的生活也不会那么丰富多彩,然而科学前进的每一小步,背后都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对于克莱尔来说,对恐龙化石的热爱,终将照亮她继续攀登科学高峰的路,陪伴她不断追寻未知的科学旅程。目前克莱尔已进入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在云南大学礼贤楼的办公室里,在云南各个地方博物馆里,在彩云之南的青山绿水间,继续她和云南恐龙化石的故事……